001·《帛书甲本道德经》学习笔记【道经】

上部:德经(外不得物)

作者     朵朵莲花

  章,立不得主旨。

01。上得乃不得。

【经文——译文】

上德不德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。

(尚得者不得,所以有得。不尚得者不失其得,所以无得。注意,老子在道德经开 篇以不得醒人眼目,是老子不同世俗处,是老子高明处。德乃行之得。在得与不得 间,老子选定不得来教化我们,以不得为德,这是因为老子站在了人类智慧巅峰, 才令我们与物反。世间人皆贪得,哪个肯不得?很少有人知道,能做到不得者才是 真正高手。舍得舍得,能舍才能得。道理人人知,能做到者寥寥无几。老子的上德 不德,令我们学会舍而已,学会放下而已。因为只有放下,才能看破。看破了,才 能最终获得解脱。解脱了,我们才活的自在,没有烦恼,才能最终达到长生久视。

上:通尚。德:《集韵》德,行之得也。用得替换德字,更容易明白老子德字的内

涵 ) 。
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。

(尚德者无为,而不以为自己无为,即不执着无为之见。注意,做到无为,才堪称

尚德。无为,知其虚幻而为之,即是无为;做不到知其虚幻,退一步,能做到不得

不争守弱者,也是无为。有为,分为如下三种,即尚仁尚义尚礼)。

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。

(尚仁者为仁,而不以为自己为仁,即不执着为仁之见。注意,仁义礼被老子划入  下德,即不尚德。表明老子赋予德字新的内涵,把不得、无为规定为德,这和传统  德字内涵截然不同。注意,为之二字,表明仁是有为。爱心即仁。世俗有为之道中, 仁爱乃是做人最高层次。外虽为仁,内心不以为自己在为仁,此即真正尚仁者。与  尚德相比,虽然内心都是无以为,都不执着其见,但尚德,其行乃是无为,乃是知  其虚幻而为之,所以老子尊称为德;而尚仁是有为,不知其为是虚幻,所以,老子  将其划入下德系列。说穿了,在老子体系中,仁不是德。注意,道德经中,老子把  仁义礼之世俗之德排除在德外,不是排挤仁义礼,不是反对世俗之德,而是引起我

们对无为之德的重视)。

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。

(尚义者为义,而以为自己为义。注意,上义者助人,是有为。同时,有以为和无 以为相比,在心性上差一大步);

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乃之。

(尚礼者为礼,而心不应,即非无以为,又非有以为。如此不应自心,则必然导致

攘臂,也即与礼相抗。注意,尚礼者守法度、规矩。礼乃强制人做,非出本心,与

心不相应。如此而言,礼虽能行,最终必然导致攘臂,导致动乱。攘臂:捋袖子,

抗拒。而乃:古文中犹如然后)。

故失道。

(因此而失道。注意,上德下德皆落识心。识则失道,失却清净之心)

失道矣而后德;

(失道而后退至德。注意,失道矣而后德,道心退至无为心。道心无取舍,不取有 也不取无,有无平等不二。而无为心在有和无之间趋向于无,心量变小。故言失道。

德:无为);

失德而后仁;

(无为做不到,退至仁。仁乃至义和礼,属于有为范畴。知仁者爱人,能行爱心固 然很好,但和无为之心相比,未能看破放下,心量小了。仁:爱人);

失仁而后义;

(仁做不到,又退至义。知义者助人,能够助人固佳,但和爱人之心相比,心量又 小。义:助人);

失义而后礼。

(义也做不到,则退居礼。知礼者守法,能够守规矩法度固佳,但和助人相比,心 量更小。礼:法度规矩)。

夫礼者,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。

(礼者,非出本心,所以是忠信之薄;因其强制,所以是祸乱之首。注意,仁义礼 皆是有为。从修道角度而言,有为即错,所以,仁义礼皆是伪。而礼,因其强制, 所以,是伪之大者,是祸乱之首。泊:与薄同。《王充-论衡-率性篇》气有厚泊, 故性有善恶)。

前识者,道之华也,而愚之首也。

(前识,是道之华而非道之实,是愚之首。注意,前识总括德、仁、义、礼,皆是 识,皆是道之华,皆是愚。离开无念之道,起心动念而去知德、仁、义、礼乃至刀 兵。注意,知这一切,便开始了愚蠢。因为从此,有这张罗网便把自心缠缚住,烦 恼便生生不息了。所以,老子告诫:大上,下知有之。自心一旦动念去知,即是可 道可名,即认定执着,即是失道)。

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;

(因此,大丈夫要居道之厚,而不居德、仁、义、礼之薄。亓:其的古字);

居亓实而不居亓华。

(要居道之实,而不居德、仁、义、礼之华)。

故去皮取此。

(因此,要去彼外相之表,而取此心之本。皮:通彼)。

【笔记】本章核心:得与不得,立不得主旨。

生活,为了生活,我们才求得。为了得道,得大圆满,圣人教导我们不得,教导我

们舍。

普通而言,大和小,我们求大;多和少,我们求多;好和坏,我们求好;得和失, 我们求得。我们总是驱动我们身子去得,得个无休无止。得,得,得,越积越多, 多多益善。但,求生生之厚,最终一定步入死地。

实际而言, 一旦悟道,如梦醒悟,便明白, 一切都是不可得的,都是虚幻的。不得, 才是事实真相。能做到不得,才能最终得道,得大圆满。因为求得者,求大求好,  皆是得其一半。只有得道者,才好来活好,坏来活坏;大来活大,小来活小。如此  而活,才做到了出生入死,死活不离不弃,活的圆满无缺,自在无碍。

一,道德经,德经从行而言德;道经从心而言道。德经,从行而言德,分下德和上 德。

下德,即不尚德,非德,指仁义礼而言。世人以仁义礼为德,老子则称仁义礼为不 尚德,以此唤醒人们对无为之德的重视。

上德,即尚德,指无为而言。修行达到高度,便能实证一切皆是虚幻。正是站在这 个高度,老子告诫我们,上德不德。修道者,目标是做主,做天下主,做万物主, 所以,需要心头把一切知见渐渐洗净。这就是浴其神识,就是无为。

德乃行之得。不得,即无为,即尚德。无为才能好坏全收,全得,得大圆满。有为, 则失道,渐渐下行,越得越少。道心,灵光不昧,不偏执有也不偏执无,所以,道

心无得,又无不得,得大圆满。何以圣人皆令我们无为?因为,有,任谁都能高兴;

无,能活出幸福者,才是真正高手,才是近道,才活的圆满。

二,正反和,和在何处?

德经开篇,老子高唱不得;在德经结尾,老子又高唱不得,以不得和大怨,才是最  高明的办法。一切烦恼烟消云散。德经,前后照应如此严谨,足见老子智慧超人了。

苦和甜,能守苦去活者才是真智慧。孔融三岁能让梨,大小之间能取小,才是真智 慧。不得,舍,如此无为,则能得一,得心,得道,能长生久视。此非帝王将相所 能为者,只有大智慧才能做到。舍得舍得,舍才能得,人人能言此理,人人难以做 到。

道德经以不得开篇。不得,是事实真相。开悟便能实证,一切皆不可得。以后各章

都是以不得为核心。无为,不争,守弱,不强,说到底,其精神实质都是不得。不 得,只有不得,才能最终得道。

三,老子为什么讨厌礼?

在本章,老子把礼视作无忠无信,祸乱之首。后来,老子把礼称作大伪。这是因为, 礼,规定了人的行为规范,强迫人如何言行,非出本心自愿。在老子看来,道,生

有无,生美恶,生真假,等等,都是道的子民,都是道之自然。老子,知道是一我

所生,知道是一心做成,不可能对万物有亲疏远近之分啊。如人身有干净之面孔,  也有腌攒肠胃,我们知道这是一我所用,岂可只取其面孔而舍弃肠胃?房间有厨房, 也有厕所,我们知道这是我们所用,岂可只取厨房而舍弃厕所?有取舍者,有分别。

原本一我,分成你我他;原本一心,分成二心三心。如此不醒悟者,拱手让出自家

宝藏,不识本心,不见道我,才得得得。如姊妹玩家家,家中一切本是我的,却把

其中某某认作我的,大我化作小我,一家分做多家,开始了虚幻的争夺,打斗,乃 至性命相拼。为了得,而有了科学;为了得,而有了道德;为了得,而有了礼法;

为了得,而有了刀兵。等等。为什么要得?因为他们不知道天下一家;不知道一切 原本是自己的;不知道自己大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。说穿了,是失道者,是不醒悟

者。

失道后,德离道最近,自不待言。仁、义,虽然非无为之德,但其出自本心,助人

爱人,皆可渐渐走入不得者,所以,老子对仁义没有抨击之词。而礼,乃出于强制, 非出本心。世间众生皆违心而行,积累压抑到一定程度,相违必然相斗,最终理所

当然会导致祸乱产生,因此,老子称其为祸乱之首。老子抨击礼,并非不用礼,并 非反对礼。即便刀兵,非用不可时,老子也说小用为上,因为老子清楚,这一切都

是不可避免的,也都是浑心大我的产物。后世墨家、儒家、道家等等,道德经是其

真正源头。各家间互相反对攻讦,皆是不得老子真髓所致。一旦得其真髓,真的就

彻底息争了。

四,德字在道德经中的含义。

德:《集韵》行之得也。得,求有所获即是得。今天,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 的准则和规范。相比之下,古人定义更为准确,因为古人的定义,突出了得,体现 了行与得的关系。让人更能接受德行之要求。德, 一方面其行其心被世人赞誉,另 一个方面能有得啊。做好事好人,岂止为了他人赞誉?还有大得,有如是因就有如

是果的。

古圣贤懂得因果,才教人以德的。长期生活经验,告诉人们,德,是富有之行。如  德而行,名利双收。人类祖先,最善于观察。通过生存生活的长期磨砺,他们总结  出什么样的行,得的最多、最大、最真。这就是德之行。依照德而行,心求其德,  外行其事,才能真得、大得、多得。反之,去烧杀掠抢,偷盗拐骗,贪污受贿,如  此之得,终究被社会淘汰。因为,这种行与得,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截然对立的,

是不能长久的。

祖先列举德如下。《周礼 · 地官》,列出六德:知、仁、圣、义、中、和。老子道德 经,列出:仁、义、礼。儒家列出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战国时期又有兵家六德:

礼、仁、信、义、勇、智。如是等等。

上述德的言行:首先,这是正言正行,是被社会普遍接受认可和赞誉的言行,是人  生正路,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的纽带。社会力量终究大于个人力量。从得来说,依  靠社会,借助社会力量,可以得大,得多,得好。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下去,对其个  体言行,必然有种种限制及提倡,这就形成了道德。符合道德之言行,是一个社会  存在与发展的纽带,所以,道德的言行,被社会普遍接受并加以提倡。其次,这是  个人成就事业的保障。离开社会,个人是没有前途的。而在社会中立足,就要得人  心。得人心者,才得天下。事业才可以越做越大。欲得人心,就要有道德,知礼法。

反之,不仁义不道德者,人心丧尽,焉能长久?

可见,符合德之行,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。为人父母者,都希望自己孩子有 德,因为他们清楚,只有如此言行者,才有大“得”啊。任何一个民族,都要在生 活实践中建立起自己德的规范。从根本上说,社会是依靠德的力量在维系的。而刀 兵,老子说,非君子之器。不得已而用时,只能小用。任何一个智慧的民族,都是

这样选择的。

但如是之德,道德经中,老子却认定其有为,而称其为下德,即不崇尚德,不贵德。

与世俗反,老子高举起不得大旗,老子高唱不得,高唱无为,以此为上德,以此为  真正崇尚德,真是醒人眼目。合格的母亲,会以普通之德教子。教之以礼,教之以  规矩;进而以义,帮助他人;乃至以仁,爱人爱物。如此步步上进,心量渐渐变大, 离道越来越近。但,教导孩子不得,教导孩子吃亏,教导孩子损之又损,普通母亲, 真的做不到。只有能够生出天地万物那样伟大母亲,才可能教导自己孩子不得,无  为。因为这样母亲清清楚楚,天下万物皆是自己所生,都是自己的,无需争。圣人, 只有得道圣人,才能教人以不得,教人吃亏,教人放下,令我等失道众生,最终达  到长生久视,回归大道。

在道德经中,老子通过辩证思维,赋予德字新的内涵,那就是不得。德乃行之得, 老子却以不得为德,真的令人警醒。

鼎世原创

法则

2025-10-13 18:41:43

帛书道德经

002·《帛书甲本道德经》学习笔记【道经】

2025-10-13 14:00:16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