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。不得而得一。
【经文——译文】
昔之得一者:
(往昔得无的。注意:不得,得什么?得一 ,即是归无。得无,才能最终回归大明, 即最终回归大道。列举往昔得无者,增人信心):
天得一以清。
(天,因为清而得一。注意天,天主生。清净,天则无其生,生归无。此言天无其
为。以:因。清:清净)。
地得一以宁。
(地,因为宁而得一。注意地,地主死。平安,地则无其死,死归无。此言地无其
为。宁:平安)。
神得一以需。
(神,因为明而得一。注意心,心主知。自明,心则无其知,心归无。此言心无其 为。心能明者,识成虚幻。神:心。需:通灵。明。此指大明,不昧之灵光,即混
心大我。《大雅 · 灵台传》神之精明者称灵)。
浴得一以盈。
(浴,因为盈而得一。注意法,浴主净。能盈,浴则无其浴,归无。大水充盈,何
浴之有?此言法无其为。意识心,在天地之后,尚不能包含天地。故而需要洗浴,
归净,归根。浴,洗心浴德,乃无为之法)。
侯王得一而以为正。
(侯王,用无为而得一。注意人。侯王治民,能无为,则无其治。此言人无为。心 经过浴, 一旦归根,便成侯王,便得天下,便成万物主。此侯王即浑心大我。正:
道德经中,无即正。无,是通往大道必由之路)。
亓致之也:
(上面结论说得详细一些是这样。致:〈礼-礼器〉德产之致也精微。「注」致,致 密也。亓:其的古体字):
胃天毋已清,将恐莲;
(天主生。天不是已经清而归一的话,就会生生不息,将恐怕被万物充塞。胃:同 谓。莲:通连。连成一片,阻塞不通。连字符合老子本义。后人修改成裂,因为连
也发裂音,但裂字于天之生气不通);
胃地毋已宁,将恐发;
(地主死。地不是已经宁而归一的话,就会死而又死,将恐怕死掉自己。发:音拨, 拨开,除去);
胃神毋已需,将恐歇;
(神主思。神不是已经通过明而归一的话,神将恐怕要消失。歇:消失,停止);
胃浴毋已盈,将恐渴;
(浴主净。浴不是已经通过盈而归一的话,将恐怕因浴而断水。渴:竭的古字。水 干 涸 ) ;
胃侯王毋已贵以高,将恐蹶。
(侯王主天下。侯王不是止其贵止其高,将恐怕要跌下,失去至尊之位。注意,侯 王譬喻心王,譬喻大道。已:止。以:同已。《孟子》无以,则王乎)。
故必贵而以贱为本,
(所以,必是贵反而以贱为本),
必高矣而以下为基。
(必是高反而以下为基)。
夫是以侯王自胃曰:孤寡不谷。
(因为这,侯王才自称孤、寡、不谷。注意,侯王,譬喻大道。孤、寡、不谷:均
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)。
此亓贱之本与?
(侯王给自己这样称呼,这使他们贱了吗?与:语辞)?
非也。
( 不 是 ) 。
故致数,与无与。
(所以,至数,数无数。注意,大数无数,无乃数之极。所谓的一 ,说穿了就是无。
与无与,为无为,味无味,事无事,这是至理。为,无为,为无为,这是本心必经
的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。致:通至。与:数)。
是故不欲,禄禄若玉, 若石。
(所以不欲,其心,内贵如玉;其状,外贱如石。注意,只有不欲,才能得一 。得
一才能归还大道。可见,不欲的圣人,正是披褐怀玉者。禄:福,以示其心怀玉。
咯:石次玉,以示其身披褐)。
【笔记】
一 ,本章核心:不得而得 一。
承接开篇,不得,得什么?当然是得无,也即得一 。得 一就是归无,就是无为。 一
就是无。
老子的一 ,被后世误解为道。韩非子:道无双,故曰 一 。《老子想尔注》: 一者,
道也。自此,世人之一与老子之一便分道扬镳。但,道生一 ,一是道之子,道德经
中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后世也有深明此理的。
在老子体系中,从逻辑上说,道最初生出的是无。无是阳,是父,是天。这就是老 说的道生一。之后,从无生出有,有是阴,是母,是地。这就是一生二。 一父一母, 阴阳备齐,进而生出三,也就是六子,八卦齐备。天地人三才齐备,进而产生万物。
从这个逻辑顺序看, 一就是无。老子说,修行达到一定高度,自然会视之而弗见名 之曰微;听之而弗闻,名之曰希;搏之而弗得,名之曰夷。三者不可至计,故混而 为一。一者,其上不谬,其下不昧。寻寻呵不可名也。复归于无物。显见,老子说 的一 ,就是无。
实际来说, 一是无,是阳,是天,是万物父;二是有,是阴,是地,是万物母。这
是老子本有观念。
有人说,一,是最少之数而已。这样说不对,这是世俗之一。当天地万物归于初始, 归一,这时候的一,是无,因为无是天地万物之始。
二,声人执一而为天下牧。
天、地、神、浴、王,都要得一,也就是最终归无。
天、地、神,神居天地之后,此神乃凡夫心,意识心,争有心,失道心。浴,即是 洗浴此心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,令心清净无染。侯王,心能清净无染,便是侯王, 把天下万物尽皆收入心中,皆是自心中物。此心即是大我,即是浑心,即是道。真 的醒悟,此心又是自心,没有他心。此心王生出天地人,故而老子有言:人法地, 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自,即道,即自心。
归一,即归无。天,地,人,归无,无天,无地,无人。浴归无,无其浴,所谓的 王,即浑心大我,也归无,无其浑心大我。至此,才真正无染,真正清净, 一心孤 明,天下大顺。
三,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
注意这本和基,是贱是下。所以,老子令我们守下,不争。心能守下,安于下,如 此心态而行一切事,这样人生,就是天堂,就是极乐。所以,老子才主张无为。老 子高唱,能做到不欲者,其内心禄禄若玉,其外表则若 石。此即圣人之披褐而
怀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