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。圣人无恒心。
【经文——译文】
圣人无恒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
(圣人无恒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注意,这是说恒与非恒之关系。通过损之又损, 达到圣人高度,有了道心,非恒心转化为恒心,此即非恒道转化为恒道。但执着恒 道也不对,还是心有所系,还要塞车,还要犯堵。所以,老子告诫:圣人无恒心, 以百省之心为心。修道,不是舍弃百姓万物。到达高度,人无弃人,物无弃财。所 以,出世乃方便说,其实无世可出。任何修行,都是不离世间的。以为世间有两种 心,一种是圣人恒心, 一种是凡夫的非恒心。这就落在意识窠臼中,失道。实际来 说,当我们有了恒心观念,便是外求,便是可道,便是迷失恒心,失却自家宝藏。
百省:百姓,万物)。
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
(善于不得者,使其更善于不得;不善于不得者,使其善于不得。这样就都善于不
得了。善:善于,使之善。德:此指上德之不得)。
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
(相信不得者,使其更相信不得;不相信不得者,使其相信不得。这样就都相信不
得 了 ) 。
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,
(圣人在天下广行不得,不执着。歙歙:收敛,无所偏执),
为天下浑心,
(圣人为天下大心。注意,大心,能生一切心,能生一切物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 浑:大),
百姓皆属耳目焉,
(百姓都属于圣人耳目),
圣人皆咳之。
(圣人知道,百姓皆是自心所生。注意,天下本是自心生,本是自心灭,万物皆是 自心子孙,皆是自心幻化而成,皆是自然,自造作。这是修道境界,不是口头功夫。
咳:通孩)。
【 笔记 】
一,本章核心:圣人善于不得,因为圣人为天下混心。
老子说:圣人无身,以天下为身;圣人无恒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如此无身无心, 空有不住,心物不住,如此之浑心,就是道。
圣人之心无为。所以,百姓善无为的,使之更善无为;不善无为的,也使之善无为。
这就是无为之德善,也即使百姓都善于不得,这德之善,达到了至善。百姓信无为 的,使之更信无为;不信无为的,也使之信无为,这就是无为之德信;使百姓都相
信不得,这德之信,达到了至信。圣人在天下,就是如此无为,如此收敛,如此不
执着,其心,才是无分别的天下浑心,而不是有个圣人之永恒心。天下万物百姓,
本是自心生,皆是自己孩子,醒悟至此,老子才自称老子。
二,无身。无心。
修行达到圣人高度,已经证悟大道。这时的圣人,已经达到无身高度。这是修行境 界,不是口头功夫。直到有一天,确实我们自己证悟到无身了,才能知道老子不是 胡说八道,知道其德乃真。到了无身境界,清净无染,如如不动。百省之心为心, 实际就是以无恒心为恒心。这依旧是修行境界,不是口头功夫。直到有一天,确实 我们自己证悟到无恒心了,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说八道。
老子说无身无恒心,这是不住有相;以天下为身;以百姓之心为心,是不住无相。
大道无实,也同样无虚。需要慢慢感悟。
三,这大心,是修证的结果,不是推论而来。
有人推论过,那就是著名的红衣大主教贝克莱。更为关键的是有人证悟了此心,如 老子,如佛祖,如六祖慧能,等等,数不胜数。即便哲学水平达到贝克莱那样高度, 也仅仅能推导出天下有个大心,离老子的证道之浑心尚属遥远。老子的浑心,只有 佛家修行达到巅峰证悟的真心,才可相互媲美,相互映衬。后世那些根本没有修行 层次或修行层次很低的修改者,如何体悟修行层次极高的老子的奥妙?
实际来说,修行达到了,自然就晓得什么是大心了。如果没有修行层次,谈大心, 就是空谈,就是云里雾里。所以,大心是不可说的。
道,心心心,大心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