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。学父教人损。
【经文——译文】
天下之所恶,
(天下人所厌恶的),
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自名也。
(也就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却用这来称呼自己)。
勿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。
(物,损之转化成益,益之而转化成损。勿:《说文》勿,通作物)。
故人之所教,夕议而教人,故强良者不得死。
(先人所教损益之理,也选择来教人的话,如此,强良者就不得死。注意,争强争 良者,都是有为,必然趋于死地。故人所教损益之理,以其教人则是教人行损,教 人无为。如此,强良者就会损其强损其良而不得死。通行本改作强梁者不得其死, 把良字改作梁,是错解老子所致。不尚强,不尚良,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。改作梁, 老子思想便狭隘了。假设金人铭先于老子, 一定是老子稍作改动,赋予老词新的内 涵,足见老子神思高妙。假设金人铭后于老子,倒是合乎逻辑,因为后人不及老子, 不解老子,改得狭隘了,是理所当然的。以帛书本为准,仔细研究其他各本,从修 行角度而言,拙劣的改动处处可见。夕:通亦。议:选择)。
我将以为学父。
(我将把这样教化人者尊为学父。以为:以之为)。
【 笔记 】
本章核心:为人学父,要教人舍。
王公行不得。孤、寡、不谷,本是天下之所恶,而王公以自名也,这正是不争,不
得。由此可见,在损益之间,老子最终选择了损。
故人之所教乃是损益之理。这是告诫我们,损益乃是相互转化的,不可偏执一端。
在损益之间选择损,这是义,助人损己,符合道。故人之所教,对有为争强的百姓, 老子要求“亦义而教之”,也即教导百姓行无为,行损。如此教化,强良者就损其 强良,不再趋于死地。这样教化世间的人,老子将尊其为学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