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气功的概念和特点
第一节 气功的概念
气功是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之一,是我国劳动人民在 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,总结、整理、并逐渐完善起 来的一种防病治病、强身健体、益寿延年,激发强化人体潜 能,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一种人体修炼的好方法。气功是既 古老而又年青的科学,既融化着社会科学,又充溢着自然科
- 学,是现代高技术中的高技术,是人体科学的带头学科。
在古代,气是一个哲学概念。古人认为气是字宙万物生 化的根本。《管子>日:“凡物之精,比则为主,下生五谷,上 为列星;流于天地之间,谓之鬼神,藏于胸中,谓之圣人, 是故名气”。《黄帝内经 ·素问》说:“气始而生化,气散而有 形,气布而蕃育,气终而象变”。就是说,生物的化生、生长, 繁衍、死亡都是气的作用。庄子说:“人之生气之聚也。聚则 为生,散则为死。”明朝张景岳进一步指出:“生化之道,以 气为本。天地万物。莫不由之。人之有生,全赖此气”。这 一哲学思想进入中医学,就形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-—气化 论。在中医学里,气的名目繁多,有营气、卫气、宗气、元 气、先天气、经络气、脏腑气、真气等等。“气功”一词中的 “气”字,不仅含人体之气,而且含天地万物之气。人体之气,
包括先天之气及后天之气两种。元气属先天之气。元气生于 先天之精,藏于人体命门,只有生命活动原始动力的作用。
宗气,水谷之气,营卫之气,王脏六腑之气属后天之气。宗 气是由自然界的大气和经脾胃消化水谷所得精气结合而成,
具有推动会脏行血,肺脏敷布的作用;营气来源于水谷精 微,行于脉中,具有营养周身,化用血液的作用;卫气来源 于肾阳,布于体表,具有固阳于内,抵御卫外的作用;脏腑 之气,禀赋于先天元气,’又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营养而发挥 各腔腑的自身功能。对真气,《内经 ·灵枢>曰:“真气者,所受 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”。可见它是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精 微及天空之气结合的产物。气,是一种物质,是人体生命之 本,气内联五脏六腑,外络四肢百骸,无所不至,使人之形 体内外表里得到统一,是人体生命的源动力。
“功”字指功能,又指功夫。而功夫是功底(练功者的各 种素质)、功时(练功时间的长短及练功的连续性历程)和 功力(由练功而获得的各种功能、能力和素质)的综合。三 者之中,功时是根本,功底是基础,功力是结果。
古代气功由于儒、释、道、医、武等门派甚多,名称庞 杂,有吐纳、导引、行气、炼丹、玄功、静功、定功、性功、 内功、修道、坐禅、内养功、养生功等。据考证,普朝道士 许逊写的《净明宗教录》中就有“气功阐微”之记载。
“气功”一词,作为专门的概念,也出现在隋唐道教著作 中,《太清调气经》中说:“服气功余暇,取静室无人散发脱 衣。”《延陵君修养大略》中说:“此言无可救者,只谓气功已 晚,自我之事不及矣。”<中山玉匮服气经》中有“气功妙篇, 气术之道略同,专真精通,则世一、二”之记载。“气功”一词在古人著述中并不普遍,隋唐以前一般用“导引、行气”概 括动静两功,隋唐时期则以养生内功称为“内丹”,而将服食 丹药称之为“外丹”。明、清以后,武术大兴,武术家吸收丹 家养生内功作为武术内功锻炼方法,“气功”一词才逐渐广泛 应用,并将古代各家各派养生内炼功法集合在“气功”这一概 念下,纳入了对人体生命过程实行自我调节、自我控制、祛 病健身、延年益智的东方保健体育体系。今天,气功已成为 探索生命奥秘,研究人体科学的重要途径。
气功通过姿势调节、呼吸锻炼,意念的集中和运用,气有 节律的运行等锻炼方法,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,诱导 和激发人体内在的潜力。把气功运用于防病和治病,就是气 功疗法。气功疗法包括两方面: 一方面是自身调节,自身练 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,即气功自我锻炼法;另一方面是气 功师发放体内元真之气或采借自然界混元之气注入患者体 内,在气功信息作用下,达到为人治病之目的,即气功布气 疗 法 。
从医疗保健的角度看,练功的主要作用是防病治病。祖 国医学认为,人的情感活动可分为: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 恐、惊七类,即七情。人如果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 到剧烈的精神创伤,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,就会 引起体内阴阳、气血、脏腑功能夫调而发生疾病。生理心理 学表明,人的情绪反常与植物神经系统、内分泌功能状态密 切相关。实践证明,气功锻炼具有活跃气血、协调脏腑,增 强正气、宁心安神、疏通经络和强健筋骨的作用。气功锻炼 中的放松、入静、调息等,正好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 物神经系统,可以导致情绪的改善,而情绪的不断改善,又